佛教的世界观

一、空间

(一) 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的宇宙观。三千大千世界:即大千世界,因为三个千连乘,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大智度论》中说:“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为一佛世界,是中更无余佛,实一释迦牟尼佛。”

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水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天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碱海,碱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碱海四方有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东方持国天王守护)、南赡部洲(即地球,南方增长天王守护)、西牛贺洲(西方广目天王守护)以及北俱芦洲(北方多闻天王守护),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大部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世界形成了,只有在住劫的短短一段时间可以有众生存在,进入坏劫三灾并起,恶风最后会把这个世界吹碎,碎为虚空。我们现在处在娑婆的住劫中,所以我们见到的是这样的世界;而有的世界进入败坏阶段,众生就不是看着世界败坏了,而是自己的身心也随着败坏,于是就上演了《地藏经》里的一幕——世界间的移民活动。世界进入坏劫,除极高几层天的天人不被波及,其他的不能出轮回的众生只有一个命运,就是堕落到地狱,由地狱负责移民,这是地藏菩萨坐镇地狱的原因。

移民到其他世界的地狱去受罚,但是就算受罚完毕,应该随业受生,若他世界的众生状态没有合适的,就要等这个坏的世界再形成,形成完毕了,有了众生了,众生造作恶业了,终于有了地狱了,他就再转移回来,再参与轮回,所以这个由地狱办理的移民时间太漫长,情节太狗血。另一个移民是由阿弥陀佛领队往生极乐的移民,这是我们学佛同修都希望去的。

人道在4大部洲中,《地藏经》里说得仔细。在这个小世界中4大部洲的状态也不同。东边的洲就是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那个地方,他们的人平均寿命250岁,有疾病,有早夭。西边的洲人寿500岁,没有疾病,没有早夭,都能活到500岁命终。北边的洲,人都能活到1千岁,没有诸苦,一切圆满,类似天道,待他们1千岁寿命完毕,死后就转生到天道去,所以北俱芦洲的人是不受佛法的,佛陀不会诞生在北俱芦洲,因为那里人不苦,死也不苦,化生也不苦,死后去天道还不苦,救不了。

人道畜生道混居在4大部洲中,其中还有鬼道众生也是和人道混居在这4大部中的,只是人类和鬼道的差别略大,所以虽然共处却在相同的空间,但互不干扰的。

地狱道在哪里呢?有的人以为地狱在下边,在4大部洲的下方,这是错误的。《地藏经》里描述了地狱的所在:阎浮提东方有山,其山黑遂,无日月光。无日月光这就代表虽然说是阎浮提东,但是却不是在阎浮提的里面,而指东边的方向。阎浮提在小世界的南方,人的平均寿命现在是70左右,佛陀住世的时候是100岁,在南方的东边又不能跑到东胜神洲,所以地狱的位置在这个小世界的东南方向,在边角上,地狱众生都在那里。这就是6道众生的基本状态,世界的基本状态,宇宙的基本状态。

这个宇宙观为什么和我们现在观测的宇宙模型有所出入呢?佛经中所描写的世界,是否能和我们现在的太阳系、银河系、星团等相对应呢?索达吉堪布在《佛教科学论》中如是道:

“虽然对于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有一些佛教的说法与现代科学的说法不太相同,但它同样可以解释诸如日蚀、月蚀、地动、潮汐、寒暑、昼夜等等这些现象。同样关于须弥山四周上下是怎样一种情形,日月怎样绕须弥等等,在佛经论典中都有简略或定量的描述。这些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在佛经里如《起世经》、《楼炭经》、《长阿含经》、《起世因本经》、《大宝积经》、《正法念处经》、《华严经》、《顺正理论》、《阿毗昙论》、《俱舍论》等经书里都有详细的解释说明。现在藏地通行的日历,就是按《时轮金刚续》排定,《时轮金刚续》不借助任何科学仪器,但令当今掌握先进科技的天文学家大为惊诧的是,在计算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方面时轮历不差一秒,这即是佛教已包含先进科学因素的一大佐证。

科学对于世界或者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执著为实有,虽然现代科学研究得很深刻,体系更加庞大,理论也越来越抽象飘渺,但它总执著万事万物都有一个不可变动的本体实性存在。

因此对于我们的生存环境——地球来说,科学同样希望只有一个实际标准来描述它,若还有其它的说法,科学家就觉得不可理解。但在佛经中,不认为万事万物有一个本质性的固定体存在,故允许有各不相同的现象共存。因为众生的业感不同,故所见到的外境也当然千差万别,比如对于人们共同看到的一碗水,对于地狱有情来说,由于业感的显现,所看到的就是滚烫的铁汁,而对于饿鬼来说则是污秽的脓血,对于天界有情来说则是琼浆玉液般的甘露。还有对于一件衣服,一人觉得好看,而另一人觉得难看,若衣服上存在着绝对的好或不好,那么就不应当生有二种不同识觉等等。根据《俱舍论》的一个大疏讲义论述,世界的大小及形状不必就是固定的,因众生种种业力不同而可显现各种各样的形象和特征。比如在佛教中《俱舍论》所描述的世界与《时轮金刚》里描写的世界情况就不甚相同,属于《俱舍论》根基的众生不一定就能看见《时轮金刚》所描写的世界。同样,佛经里面提到的须弥山等有些众生也不一定能看到,但也有很多高僧大德如无垢光尊者就曾亲眼见到过。[1] ”

世: 时间的迁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界: 空间的划分,东、西、南、北、上、下,十方。
小千世界:1000个世界。

中千世界:1000个小千世界。

大千世界:1000个中千世界。

世界:一个日月围绕照耀之下的时空。

三千大千世界:即大千世界,因为三个千连乘,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在梵语中,“世界”一词原来含有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意义。《楞严经》说:“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金刚经》中也有“四维上下”的说法。这同爱因斯坦相对论所提出的“四维空间”相同。相对论认为:物理空间加上时间,即构成“四维空间”。不过,“世界”一词在具体运用时,偏重“界”,即空间的意义。

佛教指出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宇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佛说宇宙“法而如是”,即客观规律自然生成就是这样的。对远古的人类,佛该怎样说出这些超前深邃的知识体系呢?佛将“一个日月所照”,称为一个世界。在这里佛用“一个日月所照”来比喻形象而正确的表达了这概念–这是现代科学所指的行星系-恒星(日)与围绕其运行的行星(月),我们所在为太阳系。

太阳系外还有什么呢?佛指出一千个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注意,佛经里的数字大多都是比喻,比如这里的三千,只是比喻为数量级的多,而非指实数)这相当于现代物理学所指的一个恒星系。佛指出所在的此小千世界“犹如周罗”,也即不仅圆,还带螺旋状,正是银河系的形状。正好如同我们所在为银河系!

再进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这相当于现代物理学说的星系团。

一中千世界(包含1000个小千世界)

一中千世界(包含1000个小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人们常将“大千世界”称作“三千大千世界”–这相当于现代物理学指的总星系。(注意:佛进一步指出,总星系并非整个宇宙,宇宙由无数个大千世界–所谓总星系组成!而各个世界之间的特点之一是“隔而不隔,不隔而隔”!–即从三维空间来看,其实我们和他方世界处在同一个地方,但因为有其它的因缘-佛说因众生“业力”-现代物理学称这些其它因素为“多维”,而导致了“不隔而隔”)
那么各个世界的演变发展规律又如何?佛说:所有的大千世界都在成、住、坏、空的过程当中迁流变幻、循环不息,没有片刻的静止。–这里佛进一步指出了各个多维时空宇宙的运动变化生灭规律,与现代物理学最终发现的宇宙星体的发展规律–如宇宙大爆炸生成,超新星的爆发和恒星的生成灭亡演变规律等也相同!最后,佛说每个大千世界过去、现在、未来皆有佛出世,教化着那里的众生。我们所处的世界在佛教中被称为“娑婆世界””(指地球人类所处的银河系这个大千世界),“娑婆世界”的过去佛是燃灯古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

在佛陀后约2000年之后,欧洲的布如若宣传哥白尼发现的地球非宇宙中心说而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以后,发展到18世纪西方人们的眼里,宇宙也还只是哥白尼的太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9世纪的人们认识到太阳也只是天空中数以万计的恒星中的一颗。于是人们心目中的宇宙开始逐渐扩展到了银河系。进入20世纪人们的认识范围逐渐扩大,人们心目中的宇宙已不再是银河系。人类认识到在银河系以外,还有许多河外星系的存在。十几个或几十个星系一起组成星系群。成百上千个星系则组成更高一级的星系组织—星系团。

北冕座是有一个包含着400个星系的星系团,离我们更远,光从那里照射到我们地球,需要整整7亿年之久。这样的一个个星系团共同组成了我们的总星系。人们都说“宇宙广阔无垠”,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不仅是传统三维空间宇宙观,更发现而产生了多维空间的宇宙观,并进而从理论上认识到时空可以跨越,时光可以倒流!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还指出了著名的物质与能量互相转换的公式,物质和能量都各自不再守恒,而是物质可以“无中生有凭空消亡”!当完全违反常识和传统物理学物质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的相对论发表后,不仅普通人,就是知识界绝大部分人都无法读懂相对论甚至认为这是唯心主义甚至迷信的,直到不可思意原子弹的爆炸成功…—爱因斯坦甚至指出:所谓的时间、空间和现实都只是人类的错觉!量子力学更是指出物质和意识之间也存在某种联系,弦理论更指出宇宙万物本质的“空性”….这些近代科学巨大进步后人类终于逐步认识到的宇宙真理和尖端物理学观念,在早两千余年前远古的佛经中,佛早已经明明白白指出了!

“三”的意义

佛祖之启示“一尘含数刹”,从剖析学的角度揭示了宇宙之本象。反观“三千大千世界”,其中之“三”不是简单的数字之三,而是动生之“三”,与道家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三”有同理之妙。三千大千世界的器间范围是什么样的呢?(注意,以下所指“天”均为多维空间的概念,现代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指出的层宇宙概念,霍金已经将多维空间的维数扩展到十一维空间了)。

佛教里所说三千大千世界的范围包括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等。其中欲界诸天,主要有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称为欲界六天,或直接称为“六欲天”。假设我们以人类所在为起点,向上天道:

欲界六天

欲界: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的有情众生所居住的世界,因男女参居,故称欲界。欲界的人出生是“胎生”,欲界中上至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中间包含人界所居住的四大部洲,下至无间地狱等。共有二十种各类生命形态的居住处所。

第一层四天王天,又称地居天(因此天在须弥山山腰)。

第二层忉利天,也是地居天(因此天在须弥山顶,并未超出须弥山。四王天与忉利天都通称为地居天)。

第三层是夜摩天,又称时分天。(夜摩天以上都通称为空居天)。

第四层是兜率天,也称知足天,弥勒菩萨(即未来弥勒佛,因成佛之日在未来,故目前为菩萨道)现居于此天上。

第五层是化乐天。

第六层是他化自在天,这一层归魔王波旬管辖。

欲界到此为止。

色界十八天

色界:远离欲界淫欲、食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的有情众生所居住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众生的出生方式是“化生”。色界的众生所居住的宫殿非常高大,都是由色化生,一切都非常的殊妙精好。但因为尚有色质,所以称为色界。色界又依禅定的深浅粗妙而分成四级,从初禅的梵天到四禅的阿迦腻吒天,共有十八天。

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三禅三天:少净天、遍净天、无量净天。

四禅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共十八天组成。这些天都有天王管理。

色界到此为止。

无色界四天

无色界:只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没有物质的有情众生所居住的世界。此界没有任何物质之物,因此也没有身体、宫殿、国土,只有心识住于深妙的禅定之中。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第一空天:空无边处天。

第二空天:识无边处天。

第三空天:无所有处天。

第四空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在此非想非非想处天就是天之尽头处了。

(二)娑婆世界

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一个日月所照”,称为一个“小世界”,相当于现代话所指的一个行星系,我们所在为太阳系。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相当于现代话所指的一个恒星系,我们所在为银河系。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人们常将“大千世界”称作“三千大千世界”。宇宙由无数个大千世界组成,所有的大千世界都在成、住、坏、空的过程当中迁流变幻、循环不息,没有片刻的静止。每个大千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时时有佛出世,教化着那里的众生。我们所在的大千世界称做“娑婆世界”。

“娑婆”共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罪孽深重,必须忍受种种烦恼苦难,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译为“忍土”,被称为“五浊世间”,是“极乐世界”“净土”的对立面,这里容易产生各种罪孽,因此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另一层意思,指释迦牟尼等佛菩萨很能忍受劳累,在污浊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众生,表现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三)净土

净土、乐邦是佛教徒信仰的没有苦难的理想世界,是相对于世俗众生所居的“秽土”而言。大乘《弥勒上生经》中提到有兜率天净土;《妙法莲华经》提到灵山净土;《华严经》提到莲花藏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提到琉璃净土;《大宝积经》中提到如来妙喜净土;《大乘密严经》中提到密严净土等。净土宗认为人们只要通过念佛、修观的方法,就能在一期生命终止时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教主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净土与弥勒净土、药师净土同为中国佛教信徒信仰的三大净土。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等所说的东方药师佛所居住教化的琉璃世界,也是佛教徒所向往的理想国土,佛经上说此世界和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具有说不尽的庄严美妙,没有男女性别、没有五欲、七宝。人们只要生前持诵《药师经》,称念药师佛名号,并广修供养,死后即可往生琉璃世界。

(四)极乐世界

“极乐”者,梵语“须摩提”译中文名也。或译安养、安乐、清泰等。名虽有殊,皆极乐义。《要解》谓极乐世界:“乃永离众苦,第一安隐之谓。”众苦者,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等八苦也。娑婆有此八苦,极乐则永离。安隐者,安泰而无任何隐忧之谓。极乐世界是第一安隐之处。《西斋净土诗》所谓:“十方一等庄严刹,终说西方出异方。”者,此也。

  要知,诸佛国土皆为有四:一者常寂光土,是诸佛所居之土;二者实报庄严土,是四十一位次之法身菩萨所居;三者方便有余土,是声闻缘觉所居;四者,凡圣同居土。凡指六道凡夫,圣指佛、菩萨、缘觉、声闻等诸位圣人,圣人应化世间,与凡夫同居一土,故名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有二:一秽,二净。娑婆世界是凡圣同居秽土。以此土五浊重秽不净,充溢身心内外,是为凡圣同居秽土;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净土。其土有不可思议净妙庄严,庭下碧流微吐韵,殿前瑶草细吹香,池含八德,华发四光,韵天乐于六时,施裓花于亿刹,诸佛护念,十方共赞,质zhi4托宝莲,永无退转,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如是等等净妙庄严,无可尽述。故为凡圣同居净土也。

  又十方诸佛国土中,四土有隔有碍,同居土中人不知上三土事;极乐世界,四土圆融无碍。同居净土亦通于方便、实报、寂光等上三土。《疏钞》云:“随其机异,所见亦异,有于同居见寂光土,有于同居见实报土,有于同居见方便土,有于同居但见本土。”《要解》云:“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凡圣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二大师所说,其意是一。而《要解》所云:“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凡圣同居净土”者何?良因本经中所说依正庄严之情境,皆是极乐凡圣同居净土之境况故。故吾辈常言“极乐世界”者。主要指极乐世界之凡圣同居土而言也。

  又娑婆极乐,三身四土,须分横论竖论。若在娑婆则须竖论,竖论者,断见思惑,则出同居而入方便。断尘沙惑,则出方便而入实报。此时可见佛之报身,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法身,无明断尽,乃见佛之全体法身耳。是故众生断惑之浅深不同,所见之佛身亦异。若在极乐则须横论。横论者,则不移同居,即可横超上三土,谓见思断尽,不移同居即见方便。尘沙断尽,豁破无明,不移同居即见实报,亦得见佛之报身。无明断尽,寂光全显,不移同居即见佛之全体法身耳,故莲池大师云:“随其机异,所见亦异”,正此之谓也。此是极乐娑婆不同之处。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色莲华、七宝楼阁、黄金为地都是七宝做成,世间所想,万种美妙,应有尽有,故彼国名为极乐。风吹罗网,常作天乐,众鸟齐鸣,皆演法音,众生闻是音已,皆生敬佛学法尊僧之心。微风吹动,行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皆生敬佛学法尊僧之心。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

  结上可知,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有别于十方诸佛世界之凡圣同居土之处有二:一者、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净土;十方诸佛世界是凡圣同居秽土。二者、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净土横具、涵盖上三净土,所以其土佛菩萨等诸上善人俱会于凡圣同居净土中,导致极乐世界凡夫与圣人隔而不隔,总在一处;而十方诸佛土中,佛菩萨等居上三净土,待众生缘熟方下同居土教化众生。缘尽还回上三土,因此导致凡夫与圣人不隔而隔,形同陌路。譬如娑婆世界释尊住世八十载。众生缘尽后,佛即回常寂光土。其间空过五十七亿六千万年,方有弥勒菩萨下生此秽土示现成佛。所以秽土之佛,如昙花一现,众生难值难见。极乐世界众生见佛,欲见即见、随时可见。故知极乐世界有别于十方诸佛刹土之处,正是指凡圣同居净土,而非上三土也。西方极乐世界图

  佛教术语。也称净土、乐邦。佛教徒所信仰的没有苦难的理想世界,是相对于世俗众生所居的“秽土”而言。净土的思想起源很早,在婆罗门教和小乘佛教的一些派别中就有它的渊源。在婆罗门教中,净土是毗湿奴所在的天界。小乘佛教中有些俗人集团已信仰净土往生。但作为一种系统的思想派别则在大乘佛教时期。大乘《弥勒上生经》中提到有兜率天净土;《妙法莲华经》提到灵山净土;《华严经》中提到莲花藏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提到琉璃净土;《大宝积经》中提到如来妙喜净土;《大乘密严经》中提到密严净土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则详细描述阿弥陀佛的净土,并根据上述经典的思想建立了净土宗。该宗认为人们只要通过念佛、修观的方法,就能在一期生命终止时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教主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净土与弥勒净土、药师净土同为中国佛教徒所信仰的三大净土。

  佛教认为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佛土(世界)无穷无尽,每一佛土中都有一位佛在那里教化众生。极乐世界即是这无穷无尽世界中的一个。《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距离人们居住的“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土”之遥。在这个极乐世界中,无量功德庄严,国中声闻,菩萨无数,讲堂、精舍、宫殿、楼观、宝树、宝池等均以七宝庄严,微妙严净,百味饮食随意而至,自然演出万种伎乐,皆是法音。其国人等智慧高明,颜貌端严。但受诸乐,无有痛苦,皆能趋向佛之正道。

  《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从一日乃至七日能够一心不乱,此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等所说的东方药师佛居住教化的琉璃世界,也是佛教徒所向往的理想国土。那里的地面由琉璃构成,连药师佛的身躯,也如同琉璃一样内外光洁,所以称琉璃世界。佛经上说此世界和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具有说不尽的庄严美妙;那里没有男女性别上的差异,没有五欲的过患;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垣、宫殿都是七宝所成。人们只要在生前持诵《药师经》,称念药师佛名号,并广修众善,死后即可往生琉璃世界。

二、时间:劫

一、小劫、中劫、大劫

一个小劫时间为1680万年。小劫计算方法比较复杂,大体上是从84000岁向下减,每隔100年减1岁,一直减到10岁,这样历时为840万年,然后再向上增,每隔100年增1岁,一直增到84000岁,这样历时也为840万年,合起来就是1680万年,为一小劫时间。
一个中劫由20个小劫组成,这样一个中劫时间就是201680万年,约为3.36亿年。 一个大劫由四个中劫组成,代表成、住、坏、空四个阶段,这样一个大劫时间为43.36亿年,约为13.44亿年。
一个大劫代表娑婆世界生灭一次的时间,中劫代表一个大劫的成、住、坏、空四个阶段。目前我们娑婆世界所处的时间为:贤劫的住劫阶段第九个小劫减劫时期100岁。
大劫、中劫与小劫可以描述我们所处世界的具体时间位。所谓贤劫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大劫的名称,下一个大劫名称叫“星宿劫”,前一个大劫名称叫“庄严劫”。

二、中劫:成住坏空

成、住、坏、空指的是四劫。此系佛教对于世界生灭变化之基本观点。于佛教之宇宙观中,一个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又转变为另一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时期,称为四劫。
成劫

有二十增减,初由初禅天至地狱界次第成立,后十九增减则由光音天次第降生,最后下生无间地狱,即有情世间之成立,是谓之成劫。

(梵 vivarta-kalpa),为器世间(山河、大地、草木等)与众生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成立之时期。即由有情之业增上力,于空间生起微细之风,次第生成风轮、水轮、金轮,渐成山河、大地等器世间,其时,诸有情渐次下生,最终之时一切有情生于无间地狱。

为四劫之一。据诸经论载,器世间全坏之终,由有情业之增上力故,生微风,成立风、水、金三轮,于金轮上生出诸海山洲(须弥山、七金山、四大洲等),为四王天、忉利天(此二天称地居天)、人类、傍生等之住处;其次成立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此四天称空居天)等,又自空居天至无间地狱,有情次第降生。此等器世间、有情世间形成之时期,即称为成劫
俱舍论十二卷四页云:所言成劫、谓从风起、乃至地狱始有情生。谓此世间灾所坏已;二十中劫,唯有虚空。过此长时,次应复有等住二十,成劫便至。一切有情业增上力,空中渐有微细风生;是器世间将成前相。风渐增盛,成立如前所说风轮水金轮等。然初成立大梵王宫,乃至夜摩宫。后起风轮等。是谓成立外器世间。初一有情,极光净没,生大梵处,为大梵王。后诸有情、亦从彼殁。有生梵辅,有生梵众,有生他化自在天宫,渐渐下生、乃至人趣俱卢牛货胜身赡部,后生饿鬼傍生地狱。法尔后坏,必最初成。若初一有情,生无间狱,二十中成劫,应知已满。

住劫

(梵 vivarta-stha^yin-kalpa),又称续成劫。为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安稳、持续之时期。此一时期,世界已成,人寿由无量岁渐次递减,至人寿十岁,称为住劫中之第一中劫,此后之十八中劫亦皆一增一减,人寿从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复由八万四千岁减至十岁。最后一中劫(第二十中劫)为增劫,即由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又据立世阿毗昙论载,诸佛之出现,多在减劫之时,其时人寿由八万四千岁减至百岁之间。

住劫:俱舍论十二卷五页云:此后复有二十中劫,名成已住。次第而起。谓从风起,造器世间,乃至后时,有情渐住。此洲人寿,经无量时,至住劫初,寿方渐减。从无量减至极十年,即名为初一住中劫。此后十八,皆有增减。谓从十年,增至八万,复从八万,减至十年。尔乃名为第二中劫。次后十七,例皆如是。于十八后,从十岁增,极至八万岁,名第二十劫。一切劫增,无过八万。一切劫减,唯极十年。十八劫中,一增一减,时量方等。初减后增。故二十劫,时量皆等。此总名为成已住劫。为四劫之一。

坏劫

火、水、风三灾毁坏世界之时期。众生世间首先破坏,称为趣坏有情坏其后,器世间亦随而破坏,称为界坏、外器坏。即于此劫之初,地狱之有情命终之后,不复更生,其后,其余傍生、鬼趣及人、天等之众生亦渐次坏灭;有情破坏后,世界出现七个日轮,故起火灾,色界初禅天以下皆成灰烬,次起水灾,第二禅天以下漂荡殆尽,最后起风灾,第三禅天以下全部吹落。

成、住、坏、空等四劫之一。即介于住劫与空劫之间,世间转趣坏灭之时期。此时期分为二十中劫,有情世间(生物世界)于最初十九劫次第坏灭,仅存器世间空旷而住。至第二十劫,器世间亦告坏灭。

此劫期间之世界,由火、水、风等三大灾所次第破坏。火灾由七个日轮出现而起,此七日轮,使欲界与色界初禅天悉成灰烬;水灾由雨水而起,第二禅天悉被浸没;风灾由风之相击而起,第三禅天悉被飘散。又,此三大灾亦称劫灾,然仅破坏至色界第三禅天,第四禅天以上则不受影响。

空劫

世界已坏灭,于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之第四禅天尚存,其他则全入于长期之空虚中。此成、住、坏、空四劫之期间,各有二十中劫,总合为八十中劫,称为一大劫。

三、灾难:三灾

(一)小三灾

小三灾是刀兵、瘟疫、饥馑。刀兵灾起七日,疾疫灾起七月七日,饥馑七年七月七日。

饥馑灾、瘟疫灾、刀兵灾。据佛经说,我们的世界,每过一小劫的时间,即有小三灾的发生。

当每一小劫的人寿减至三十岁时,即有饥馑灾,七年不雨,草木不生,人类多数都受饥饿的逼迫而死亡;

人寿减至二十岁时,即有瘟疫灾,人类又病死一半;

人寿减至十岁时,即有刀兵灾,这时一草一木,都变成了杀人的凶器,人类互相瞋恨,互相杀害,直至人类所存无几才止。

小三灾–《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住劫之中,有二十增减劫,其起於减劫之终者,谓之小三灾:

一、刀兵灾,时人为非法,瞋毒转盛,相见即起猛利之害心,随手所执,皆为利刀,互相残害也。

二、疾疫灾,时人具如前诸过失。故吐非人毒,而流行疾疫,遇之便命终。

三、饥馑灾,时人具如前诸过失故,天龙怒而不降雨,世间久遭饥馑,多分命终。

俱舍论十二曰:「从诸有情起虚诳语,诸恶业道後後转增故,此洲人寿量渐减,乃至极十小三灾现,此小三灾中劫末起。三灾者:一刀兵,二疾疫,三饥馑。(中略)刀兵灾起极唯七日,疾疫灾起七月七日,饥馑七年七月七日,度之便止。」

小三灾–《法相辞典》

瑜伽二卷六页云:又此中劫,复有三种小灾出现。谓俭、病、刀。

俭灾者:所谓人寿三十岁时,方始建立。当尔之时,精妙饮食,不可复得。唯煎煮朽骨,共为讌会。若遇得一粒稻麦粟稗等子;重若末尼,藏置箱箧,而守护之。彼诸有情,多无气势;蹎僵在地,不复能起。由此饥俭,有情之类,亡没殆尽。此之俭灾,经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过。彼诸有情,复共聚集,起下厌离。由此因缘,寿不退减;俭灾遂息。

又若人寿二十岁时,本起厌患,今乃退舍。尔时多有疫气障疠灾横热恼相续而生。彼诸有情,遇此诸病,多悉殒没。如是病灾,经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过。彼诸有情,复共聚集,起中厌离。由此因缘,寿量无减;病灾乃息。

又人寿十岁时,本起厌患,今还退舍。尔时有情,展转相见,各起猛利杀害之心。由此因缘,随执草木,及以瓦石,皆成最极锐利刀剑;更相残害,死丧略尽。如是刀灾,极经七日,方乃得过。

二解杂集论六卷五页云:又有三种中劫。所谓饥馑、疫病、刀兵。此小三灾,劫究竟满,方乃出现。

三解俱舍论十二卷十四页云:於劫减位,有小三灾。其相云何?颂曰:业道增,寿减,至十,三灾现。刀疾饥如次,七日月年止。论曰:从诸有情,起虚诳语,诸恶业道,後後转增。故此洲人,寿量渐减;乃至极十,小三灾现。

故诸灾患,二法为本。一、耽美食。二、性嬾惰。

此小三灾,中劫末起。三灾者:一、刀兵。二、疾疫。三、饥馑。谓中劫末十岁时人,为非法贪染污相续,不平等爱,映蔽其心;邪法萦缠,瞋毒增上;相见便起猛利害心,如今猎师,见野禽兽。随手所执,皆成利刀。各逞凶狂,互相残害。又中劫末十岁时人,由具如前诸过失故;非人吐毒,疾疫流行,遇辄命终,难可救疗。

又中劫末十岁时人,亦具如前诸过失故;天龙忿责,不降甘雨。由是世间,久遭饥馑。既无支济;多分命终。是故说言:由饥馑故,便有聚集、白骨、运筹。

由二种因,名有聚集。

(一)、人聚集。谓彼时人,由极饥羸,聚集而死。

(二)、种聚集。谓彼时人,为益後人,辍其所食,置於小箧,拟为种子。故饥馑时,名有聚集。

言有白骨,亦由二因。

(一)、彼时人,身形枯燥,命终未久,白骨便现。

(二)、彼时人,饥馑所逼,聚集白骨,煎汁饮之。

有运筹言,亦二因故。

(一)、由粮少,行筹食之。谓一家中,从长至幼,随筹至日,得少粗餐。

(二)、谓以筹挑故场蕴,得少谷粒,多用水煎,分共饮之,以济馀命。

然有至教,说治彼方。谓若有能一昼一夜持不杀戒;於未来生,决定不逢刀兵灾起。

若能以一诃梨怛鸡(植物,果名),起殷净心,奉施僧众;於当来世,决定不逢疾疫灾起。

若有能以一抟之食,起殷净心,奉施僧众;於当来世,决定不逢饥馑灾起。

此三灾起,各经几时?刀兵灾起,极唯七日。疾疫灾起,七月七日。饥馑,七年七月七日。度此便止。人寿渐增。东西二洲,有似灾起。谓瞋增盛,心力羸劣,数加饥渴。北洲总无。大三灾
指世界将毁坏时所发生的水灾、火灾、风灾。世界过了住中劫便入坏中劫,在坏中劫的二十小劫中,前十九小劫,坏有情世间,最後一小劫,坏器世间。火灾下自无间地狱,上坏至初禅天。水灾下自无间地狱,上坏至二禅天。风灾下自无间地狱,上坏至三禅天。四禅天以上,则无三灾之难。

(二)大三灾

大三灾是火灾、水灾、风灾。这是大星系的毁灭;不仅是地球,而是太阳系、银河系等,星系的毁灭。以六十四个大劫为一周期。

火灾烧到初禅,水灾淹到二禅,风灾可以吹坏三禅,到四禅才免除这三灾,所以四禅叫福天,福报确实大。《楞严经》上讲大三灾,水灾之因是贪,如果说全世界的人贪心逐渐上涨,就会被水淹没。火灾之因是瞋恚,火山爆发,瞋恚。风灾之因是愚痴;飓风、龙卷风,主因皆属愚痴。傲慢不平是地震之因。佛云,若人能息灭贪、瞋、痴、傲慢,断除此四大烦恼,勤修戒、定、慧、谦敬,则灾难自然化解。

大三灾–《佛学大辞典》

(术语)过住劫,则入坏劫,坏劫有二十增减劫。前十九增减劫,坏有情世间。最後一增减劫。坏器世间。坏此器世间有火灾、水灾、风灾之三者。是曰大三灾。此三灾非起於同时,各自轮次而起。以坏世界也。

第一火灾,七个日轮,同时并出,焚烧此世界,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之初禅天者。

第二水灾,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之第二禅天,为水所浸澜者。

第三风灾,下自无间地狱上至色界之第三禅天,一切物质。为风飘散者。

其次第,先有火灾七度。後有一度水灾,更有七度火灾,复有一度水灾。如此每七火有一水,七度水灾後,更经七度火灾,有一风灾,然则三灾为一周,有八七火灾与一七水灾与一风灾,故总经六十四度之大灾。即六十四大劫也(一大劫中有成、住、坏、空之四劫,坏劫之终有一度之大灾也)。

俱舍论十二曰:「初火灾兴,由七日现。次水灾起,由雨霖淫。後风灾生,由风相击。此三灾力,坏器世间。乃至极微,亦无馀在。(中略)第二静虑为火灾顶,此下为火所焚烧故。第三静虑为水灾顶,此下为水所浸润故。第四静虑为风灾顶,此下为风所飘散故。(中略)先无间起七火灾,其次宜应一水灾起,此後无间後七火灾还有一水,如是乃至满七水灾,复七火灾後风灾起,如是总有八七火灾一七水灾一风灾起。」

大三灾坏劫相–《佛学次第统编》

大三灾坏劫之相,谓能坏初、二、三禅,递次增上,至三禅止。

一、坏初禅 一大劫尽,有一火灾,坏至初禅。

二、坏二禅 七火之後,又一大劫,有一水灾,坏至二禅。

三、坏三禅 七七四十九番火,则有七水,又加七火,则为六十三大劫。至第六十四劫,乃有风灾,坏至三禅。

◎大三灾坏劫相

第 1大劫 至 第 7大劫–火

第 8大劫–水

第 9大劫至第15大劫–火

第16大劫–水

第17大劫至第23劫 –火

第24大劫–水

第25大劫至第31大劫–火

第32大劫–水

第33大劫至第39大劫–火

第40大劫–水

第41大劫至第47大劫–火

第48大劫–水

第49大劫至第55大劫–火

第56大劫–水

第57大劫至第63大劫–火

第64大劫–风

(三)道家三灾

清微三品至道极伭参同妙典大乘度劫真经然(术语)株守此,不闻大道,不遇真人,则有三灾,来相侵蚀音食。乃或不悟,成功尽废。三灾为何?

一曰「罡风」。如是罡风,其利如刃,其锐如锥,透入门,一时三刻,穿音串诸骨节,直至涌泉,肢体发毛,一时解脱,化为羽丝,飘荡无。乃此罡风,无能侵蚀。
  则有『毒火』,从下而上,透入顶门,还攻脏腑,旁灼四肢,毛孔发际,一瞬息间,化为灰烬。乃此风火,均无所害,如是功能,亦可云至。
  第未闻道,则有『五雷』,各率所部,环相攻击。道未闻时,一瞬息间,精神四散,永不凝聚。
  故知大道,不可不究,不究大道,难脱三灾!所有三宝,俱为乌有。惟彼达士,知此言故,瓢笠相随,跋涉山川,访求高真,为说大道,永离三灾。
  然此大道,亦甚难言,所难言故,直窥无始,无始之始,至无无始,无无无始,乃为先天。先天之道,不可拟议,无可拟议,有何言说?不能言说,而为言说,所与言说,端于何起?盖可说道,只于有为,何名『有为』?以『无』为得,盖此无为,于『有』为始。所谓有为,若何用功?究所用功,当问心君。所谓心君,具大解悟。